分类: 未分类

  • 比亚迪走上转型之路

    在中国汽车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最大纯电动汽车(EV)制造商比亚迪(BYD)正在加快转变业务模式。该公司的纯电动汽车业务曾实现快速增长,但最近由于政府补贴的减少,目前的销售同比下滑至一半。在该公司完全没有名气的2008年,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领导的企业成为其大股东。这一消息曾令市场震惊。距离当时已10年有余,如今的比亚迪正打算卸下纯电动汽车企业的招牌,以重起炉灶的决心掀起攻势。

    中国南方的核心城市广东省深圳是腾讯控股和华为技术等众多中国代表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比亚迪的总部也坐落于此。

    记者9月访问了比亚迪的总部。当时映入眼帘的是不太像汽车企业的有些奇特的景象。在那里,犹如穿过总部的建筑物一样,单轨列车毫无障碍的在厂区内穿行。据称,厂区的这条线路全长4.4公里,由高架桥连接。

    要转变企业形象

    这是在董事长王传福的大号令下召集约1000名研究人员、作为大型项目以短短5年开发出来的产品。2017年作为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银川市的公共交通被首次采用,已启动商业运营。目前除了巴西之外,还在菲律宾中部的城市推进建设计划。

    比亚迪负责人表示现在正为在世界100多个城市引进单轨列车而推进洽谈。为了在交通拥堵严重的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扩大订单,正处于展开猛烈销售攻势的阶段。通过利用属于主力的电池技术而涉足并开发的比亚迪的单轨列车除了有助于节能之外,建设成本也能控制在地铁的5分之1左右,这也是其一大卖点。

    “我们必须尽快摆脱仅是纯电动汽车企业的形象”,比亚迪的内部如今充满这样的危机感。

    比亚迪从电池业务起家,2003年通过收购涉足汽车业务,之后相继开展智能手机、光伏发电和纯电动汽车业务,一直以主力的“电池”为核心实现一定的增长。

    不过,所有业务在涉足后,经过一定期间后就会停止高增长,未能实现可持续的业务扩张。这也是比亚迪一直以来的烦恼。为了给这种趋势画上休止符,比亚迪得出的答案之一就是摆脱单纯销售纯电动汽车等的企业形象,转型为以具有优势的电池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管理企业”。比如,描绘的前景之一是成为承接在世界各地扩大、追求节能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业务的主力企业。

    眼下比亚迪纯电动车的销量急剧下滑(9月,深圳市的总社展示厅)

    在此背景下,新实现商业化的公共交通之一的单轨列车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而比亚迪原本具有优势的纯电动汽车的大量交付也值得期待。不仅如此,比亚迪认为如今积极发展智慧城市不能缺少各种蓄电池,如果依托其在欧美等20多个国家的供货经验,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很多。比亚迪还计划2021年在该领域正式涉足日本市场。

    作为“巴菲特概念股”受到期待

    比亚迪还藏着一手。那就是2006年涉足的智能手机业务。由于大量代工生产华为等的智能手机,因此今后在全面走向普及的“5G”领域,其积累的通信技术也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比亚迪的这些变化,日本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关注。丰田7月就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开发与比亚迪展开合作,伊藤忠商事也在最近决定和比亚迪启动回收利用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大型蓄电池的合资业务。

    沃伦·巴菲特领导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自2008年成为出资比亚迪约1成的大股东。“巴菲特为什么会投资破旧不堪、名不见经传的这么一家中国企业?”当时市场曾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但如今该伯克希尔似乎也终于开始感受到比亚迪的积极变化。

    “比亚迪不仅是纯电动汽车,在单轨列车和电池领域,今后实现大幅增长的前景值得期待”,向巴菲特建议投资比亚迪的伯克希尔的经营方面二号人物、副总裁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2月在相关企业的股东大会上作出如此评价,显示出对比亚迪的期待。

    但是,改革还只是刚开了个头。纯电动汽车等汽车业务占比亚迪营业收入整体的比例仍达到约6成。按地区来看,中国占到近9成。从市场对比亚迪的评价来看,认为其是“纯电动车企”的印象仍然突出。

    比亚迪于10月29日发布的2019年7~9月业绩数据也反映出其依赖纯电动车所带来的弊端。中国政府今年6月起将对纯电动汽车的补贴减至近一半。受此影响,比亚迪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89%,仅为1亿1972万元。

    与属于最近高点的4月相比,比亚迪的股价也下跌34%,几乎和5年前处于相同水平。仍看不到形势反转的迹象。比亚迪的转型究竟能否结出硕果?市场在平静观察的同时,也谨慎关注着这支“巴菲特概念股”重新出发后的走向。

  • 日本诺奖获奖潮的背后

    2001年之后自然科学领域的日本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美国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在内,随着此次吉野彰的获奖,到2019年共计达到18人。虽然与超过60人的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超过了英法德等国,位居世界第二。从基础科学到应用工程,日本人在广泛领域获奖,显示出日本的深厚实力。

    在汤川秀树(物理学奖)1949年获诺贝奖后的约50年间,自然科学领域3个奖项的日本人获得者只有5人。但是以2000年因开发通过电气的高分子而获得化学奖的白川英树为开端,日本迎来了“诺奖热潮”时代。

    2001年研究催化剂的野依良治(化学奖)、2002年开发出蛋白质分析手法的田中耕一(化学奖)和研究基本粒子的小柴昌俊(物理学奖)接连获奖。

    在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日本研究者获得的评价尤其高。2008年探究宇宙诞生之谜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与南部共同获得物理学奖。2015年发现基本粒子中微子有质量的梶田隆章也获得诺奖。

    有机合成也是日本擅长的领域,有多人获奖。继野依良治之后,2010年开发出各种各样工业原料化学合成法的铃木章和根岸英一获得化学奖。此外还有多位研究者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近年来生理学或医学奖也相继有日本人获得。自利根川进在1987年获得该奖后,日本人的获奖中断了一段时间,不过2012年开发出iPS细胞的山中伸弥获奖。2015年发现寄生虫疾病治疗法的大村智、2016年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大隅良典也获得了这一奖项。

    2018年凭借利用人体免疫机制对抗癌症,有助于癌症免疫疗法实现的成果,本庶佑获得该奖。

    日本科学研究的水平随着二战后的经济增长而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目前还有很多尚未当选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不少观点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日本人将继续获奖。但是,最终这一获奖潮存在停下的风险。

    关于被视为研究活动指标的科学论文数量,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排名显示,日本在1995~1997年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但是近年来下滑至第5位。一方面,中国则从第11位上升至第2位。以中美为中心,众多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正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在此背景下,面临财政困难和人口减少问题的日本政府的研发投资增长放缓。

    从过去的情况来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多为研究者在25至45岁时期取得。一方面,目前在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于20~39岁的年轻研究者大多采用任期聘用制。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难以挑战大胆的想法,或不能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研究。力争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也在2003年达到峰值后转为下滑,日本的科学实力衰退正在显现。

  • 从股市看日企的“有技术无经营”

    日本股市正在复苏,日经平均股指的上涨幅度近期在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中排在前列。由于关注目光久违的聚焦于日本股票,因此市场相关人士间谈论的对日本企业的消极评价也尤其令人担忧。他们提到的就包括“有技术无经营”这点。这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是“有技术”。开发出锂离子电池的旭化成名誉研究员吉野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人常被讽刺为喜欢横向比较,但科学家却具有独创性。日本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进入本世纪后达到18人,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如今,每10位诺奖获得者中有1人以上是日本人(包括美国籍),日本已成为诺贝尔奖大国。

    要了解技术积累的雄厚程度对支撑产业竞争力有多重要这一问题,观察至今仍没有自然科学领域诺奖获得者的韩国的反应即可一清二楚。

    “‘克日(克服日本)’之路依然遥远、艰巨”,韩国报纸《朝鲜日报》对吉野获得诺奖如此评价。锂电池是韩国寄希望于今后增长的产业,但核心零部件很多为日本制造,据称没有日本的技术,生产也无从谈起。由于日本7月以半导体材料为对象加强对韩出口管理,这才刚刚令韩国认识到尖端零部件依赖日本的自身的脆弱性。

    该报还介绍了通过半导体和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研究获诺奖的过去的日本人。分析称,对基础技术的长期投资以及付出毕生精力钻研一个主题的研究人员的“工匠”精神是技术实力的源泉。

    在市场上出现对日本企业“无经营”的质疑,正是因为日本虽然拥有令世界羡慕的技术,但股价却一直逊色于世界。也可以说金融市场上存在认为“经营者并未将技术和增长充分联系起来”的不满。

    显示经营因素导致股价下跌时采用的指标是“股价净值比(PBR)”。该指标以倍数显示股价在多大程度上高于资本金等净资产。其反映的是股票市场的期待,即经营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价值。

    日本截至9月底,全部上市企业的50%的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投资者非但没有期待,反而感到失望,认为“如果维持目前的经营,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因此希望企业解散,将钱还给股东”。不仅如此,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的日本上市企业的比例以2017年底的34%为最低点持续上升。

    虽说是市场的声音,但归根到底是基于财务状况和股价的类推。但是,日本令人失望的企业多于各国的事实不容忽视。观察不含日本的6个主要国家,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企业的比例处于德国的27%和加拿大的49%之间。

    9月以后的日本股价走高是因为此前行情下跌导致低估的股票被重新买入。由于低估,如果经营者进一步显示出以拥有的技术提升收益的前景,买入或将持续。

    围绕企业的技术,在股票市场正在发生激烈的攻防。为保护涉及安全保障等的日本企业的技术,日本要修订《外汇和外国贸易法》,以严格审查来自外国投资。认为这是官方的过度反收购举措,感到警惕的外国投资者很多,在详细的结论尘埃落定之前,“日本政府VS外国资金”的走向受到关注。

    但是,笔者还注意到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拥有技术但却放任股价下跌,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日本企业的行为。个人认为在获得政府保护之前,将技术变为收益,将股价推高到令收购者感到犹豫的水平,自己保护自己,这或许才是上市企业应有的姿态。

    日本也有成为榜样的企业。例如村田制作所,据称,如果没有该公司掌握全球份额40%的积层陶瓷电容器(MLCC),美国苹果智能手机的大量生产也将变得困难。

    浜松光子学(Hamamatsu Photonics)竟然3次成为诺贝尔奖的背后的功臣。采用其主力产品传感器的实验设施为“希格斯玻色子”和“中微子”研究作出贡献,使相关人员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两家企业均将技术变为盈利能力。在过去10年里,村田制作所股价涨至3.9倍,而浜松光子学涨至3.5倍。现在的股价净值比分别为2.3倍和3.1倍。大幅高于近期日本东证主板(1部)上市企业平均值的1.2倍。

    实现与技术相称的股价的日本企业是否会增加?留给经营者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股价持续低迷,“最好让擅长经营的外国企业来使用这些技术”——这种要求日本企业卖身的声音或将在感到不耐烦的股东之间加强。

    在市场相关人士之间,还留有受到“有技术无经营”困扰的记忆。那就是夏普的结局。夏普借助“制造能被模仿的产品”这一创始人精神提高技术,不断推出独创性商品。但是,最后由于对液晶电视的过剩投资这一经营上的失败,未能将技术变为收益,2016年被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收购。

    吉野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显示出日本的技术大国面貌。日本《外汇和外国贸易法》的修订问题正在点燃如何保护日本企业的技术的讨论。不管对投资的股东来说,还是对接受投资的经营者来说,重新追问技术和股价的关系的机会都已经到来。

    “那家企业是否具有值得保护的技术”、“如果拥有技术,经营者是否将技术与收益联系起来”,还有“如果已经联系起来,如何解释如今的股价”……这些或许都将成为被追问的内容。

  • 无车之城:到底有什么好处,又有哪些争议

    孩子们在主干道上踢足球;游客们若无其事地站在街道中间拍照;从餐馆到小广场人满为患,但看不到一辆汽车、摩托车或公共汽车。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威尼斯,是我去过的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学生时代,我和一个朋友在暑假搭顺风车去了那里。那座意大利城市当然独一无二,因为是建在一系列小岛上的,但耳目一新的体验,就是可以在不躲避车流的情况下漫步。

    过去100年里,汽车已经逐渐主宰了城市景观。许多城市拓宽了街道以容纳汽车,并留出大量空间供汽车停放。私家车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也带来了从空气污染到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城市正在尝试规划没有汽车的城区。

    近年来,挪威奥斯陆和西班牙马德里都因禁止汽车进入市中心的计划而登上新闻头条,尽管这还没被完全执行。

    然而,这一举措代表了更广泛的趋势,那就是在城市里驾车的门槛越来越高。伦敦征收“交通拥堵费”,墨西哥城限号 (车牌尾数决定某天能否驾车),西班牙的蓬特维德拉(Pontevedra)等几个更小的城镇完全禁止开车。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街道还给人们,”奥斯陆负责城市发展的副市长马库森(Hanna Marcussen)说,“这事关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街道,以及街道应该是怎样的。对我们来说,街道应该是你和他人聚会的地方,在户外餐馆吃饭的地方,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艺术展览的地方。”为了做到这一点,奥斯陆已经完全禁止汽车进入市中心的某些街道。他们还拆除了几乎所有的停车位,代之以自行车道、长椅和小型公园。

    还有环境方面的问题。奥斯陆建在一个盆地里,尤其是到了冬天,城市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当地政府的数据显示,因为禁车举措,在过去十年里,空气污染明显下降。驾车出行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35%降至2018年的27%,而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数相应增加。

    克劳福德(JH Crawford)或许是世界上倡导无车城市的领军人物,他还著有两本相关书籍。他说:“除了众所周知的空气污染问题和导致每年数百万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之外,汽车对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它们对社会空间造成巨大破坏。”

    克劳福德的观点是,汽车极大地减少了社会交往。“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地方总是那些没有汽车的地方,”他说。这可能是公园、广场或步行区。在美国的休斯顿和达拉斯等城市,多达70%的城市土地被用于停车。“今天的住房危机源于土地缺乏。把汽车处理掉,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无车的争议

    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这可能吗?急救服务呢?那些行动不便的人怎么办?无车的概念是否只是那些生活在紧凑的城市中心的年轻专业人士才拥护?

    英国司机协会的布雷登(Hugh Bladen)说:“要想让市中心衰亡,最快的方法就是阻止人们进入市中心。”他认为,英国日渐衰落的商业街不会因为限制驾车而有所改善,“否则城镇中心就会充斥着毒品瘾君子和酒鬼。一些城镇经常交通堵塞,但那只是因为规划不当。他们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停车问题。”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城市规划研究员阿切彭(Ransford Acheampong)表示,减少驾车将有助于减少污染,并可能改善公众健康。“但如果你不让人们驾驶汽车,你需要提供另一种选择”。即使在公共交通相对发达的欧洲,很多人的通勤和生活方式也离不开私家车。

    这就是“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的概念。“最后一英里”指的是公共交通网络和旅程终点之间的距离。除非公共交通可以尽可能覆盖这一段路,否则人们还是会想开车。

    虽然奥斯陆的马库森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不许驾车是对干涉他人自由,但她认为,“在许多方面,不禁止汽车就等于限制了另外一部分人的自由。”有汽车,孩子们在马路上玩耍或老人过马路都变得困难。奥斯陆也存在空气污染问题。你还可以说,汽车侵犯了哮喘病人的自由,当环境变得糟糕时,他们不得不呆在室内。

    怎样才能使一个城市没有汽车呢?

    在成都的大都市规划(Great City Chengdu Master Plan)中,所有区域都是可以步行的。这里没有死胡同,有很多十字路口,步行或骑自行车都很方便。还有垂直连接,在高楼之间架起桥梁。这个都市郊区计划,设计容纳10万人,只有1平方公里,从一个地方步行到另一个地方不会超过10分钟。

    美国建筑公司史密斯吉尔(SmithGill)的特鲁(Chris Drew)在2012年承接了成都市郊的这项规划设计。虽然这项设计最终没有实施,但该蓝图展示了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区域是怎样的。

    特鲁说:“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适宜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环境,孩子们不用搭车就能上学,人们不必长途跋涉去上班。”由于有两条铁路通往城市的其它部分,居民去任何地方都无需开车。

    还有一些新城市的例子,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减车的方案设计。之前特鲁曾在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工作过。马斯达尔城最初的设计是完全无车的,尽管现在可以在街道上看到汽车。史密斯吉尔公司还参与了迪拜2020年世界博览会的总体规划。该地区计划建成后完全可以步行,基本上没有汽车。

    克劳福德描述了由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的城市,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中央电车站或轻轨,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商店和办公室楼。居民区离公共交通站不会超过5分钟的步行路程。在他的概念设计中,横穿城市最多只要半个多小时。

    但是,如何改造现有的城市呢?马库森解释了奥斯陆的做法:“我们划定试验区,让人们看到它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开始一点一点做出改变。例如,奥斯陆最好的广场之一就在市政厅外,但这里以前挤满了汽车。当我们在一年前禁止车行的时候,人们认为这很奇怪;但是现在他们转变了观点,认为我们竟然允许汽车从这里开过去,这很奇怪。”

    一个无车的未来?

    “如果你持乐观态度,那么这种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阿切彭说,“如果你看一下统计数据,就会发现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似乎已经走过了峰值,现在开车的人似乎在减少。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代际差异。”他表示,年轻人正在放弃对私有制的执着。所有这些都表明,汽车目前的统治地位可能会自动逐渐消失。

    尽管如此,阿切彭也指出,人们对新的便捷出行方式的需求正在增长,如优步(Uber)和来福车(Lyft)等网约车的服务,以及自动驾驶的汽车,正在吸引人们远离公共交通。“终归它们还是汽车,”他补充道,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正在上升,政府主要还是要发展私家车,将此置于其它交通工具之上。

    许多旅程都要去离市区很远的地方,虽然伦敦有M25,北京有7条环线,还是没有办法满足所有需要。对于那些几个世纪都没有汽车的欧洲老城市来说,清除汽车相对容易,但在其它地方就不那么容易了。

    无车城市的趋势会走多远,还有待观察。当我在学生时代搭便车旅行,离开无车的威尼斯群岛后,继续旅行的唯一方法就是站在高速公路旁,等一辆车来。

  • 教你如何搞定好记而不易攻破的安全密码

    首先问一下你自己,你喜欢使用简单好记的密码吗?比如:123456,或是自己的生日日期等。如果是,专家建议你还是改一改吧。

    不难理解,密码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你想保护好自己的网上世界,例如,你的电邮、社交媒体账户、手机等等,强大的密码必不可少。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根据信息安全公司SplashData的统计,排在前三名最流行的密码分别是123456、password(密码)以及12345678。

    其中,使用123456作为密码的人超过2300万以上,使用123456789这个密码的人接近800万。

    虽然这些密码简单好记,但同时也容易被人猜到,为黑客攻入你的账户提供了方便。

    根据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the UK’s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最近的调查发现,仍有数百万的人使用同样的密码。

    除了数字外, 许多英国人还喜欢使用一些像 Ashley,Michael以及Daniel等英文常用名当密码。

    这些可能都不是比较理想的密码。

    那么, 如何设置一个安全可靠,只有你自己知道但又不容易被别人猜到的密码呢?

    强大安全密码

    首先,不要使用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你所喜欢的足球队/或者你讨厌的足球队等。

    与其选用一个字,不如使用一个短语。

    在选用英语字母做密码时,最好里面既有大写字母,也有小写字母,二者结合起来。或者改变单词的拼写顺序等。

    可以考虑使用首字母连写。

    在密码中加入数字与符号

    我们可以把以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举个例子。

    唱出好密码

    BBC请密码高手马丁为我们示范一下:

    马丁首先选择了英国男子乐队单项组合(One Direction)做开端。然后,选择了他们发行的一支单曲:历史(History)。

    接着,他挑选了歌中的一段歌词:You and me got a whole lot of history(你我之间发生的事太多)。

    马丁把这段歌词的首字母拼写连起来就成了:yamgawloh

    再按照好密码应该有大小写、数字、符号等原则,最后就设置出这样的一组密码:

    Y@m6Awl0H

    在这里, 马丁用@代替了a, 6代替了大写字母G(因为两者看上去相似),0来取代o。

    当然, 最后,不要对任何人透露你的密码。

    一旦怀疑自己的账户被黑客攻入,立即改换密码。

    未来密码

    好的密码的确要下一番功夫,简单的密码又容易受到攻击。因此, 已经有专家呼吁未来废除密码,用生物识别或是特殊安全钥匙来取代。

    据美国技术公司高德纳(Gartner)预测,到2022年,全球60%的大公司,以及几乎所有中型公司将把对密码的依赖减少一半。

    专家称, 对黑客来说,密码是最容易攻击的对象,特别是如果你经常选用简单、好记,安全性能又差的密码。

    未来的密码,除了生物识别以外,更有可能是使用双重或是多重要素验证方法(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or multiple 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它们包括密码、指纹扫描等方式。

    同时, 还可以包括像你所在的方位、购物历史、击键、滑动模式、甚至你拿手机的方式等都可能是密码组成的一部分。

    但是,就目前来说,设置一个安全强大的密码仍然是你能够进行自我保护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最后,请记住不要使用以上文中所举例的密码。

    相信有了以上的技巧后,你肯定会想出更有创意的密码。

  • ‘Walk of shame’: Banks beg the Fed for money & may all fall in domino effect

    Max Keiser sat down with publisher David Morgan to discuss the turmoil in the repo markets, which are already flashing red sirens, and how banks that are desperate for cash may come to insolvency one by one.

    “If these banks, like JP Morgan or Deutsche Bank, are unable to settle trades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cash…then when the end of the quarter comes they’re gonna have to, by law, if there is the rule of law anymore, it’s an open question, announce that they’re insolvent. And therefore, they’re gonna set off the cascade… and [it] will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2008 crisis, but much much worse,” Keiser told his co-host Stacy Herbert as they delved into exploding “debt bomb”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is trying to cover up in the repo market.

    The rapidly increasing intervention into the repo marke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obviously some insolvency” in the system, warned Morgan, the publisher of The Morgan Report, which covers economic news.He explained that the bank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certain reserve of cash on hand and if they don’t, they have to borrow overnight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They may go to other banks to make their books square, but if other lenders turn them away, they have to ask the Fed as a last resort.

    “That’s kind of telling that [in] the banking system at large, no bank would loan to me, because I don’t trust the bank that needs the money…So it puts some caution into the system,” Morgan said. “So it’s sort of the walk of shame to go to ask the Fed to borrow money when another bank or other banks won’t loan to you.”

    Given that this could happen multiple times and because all the lenders are interconnected, the fall of one of the banks could cause a domino effect, like what happened when Austria Creditanstalt bank failed and initiated the Great Depression, Morgan said.

  • 阿塞拜疆央行计划吸引1亿马纳特投资

    阿新社巴库11月1日报道

    11月4日,阿塞拜疆中央银行(CBA)将举行存款拍卖,吸引投资。

    据阿新社援引中央银行的消息,计划在混合拍卖中吸引1亿马纳特的资金。存款拍卖的期限为14天。

    彭博交易系统的拍卖利率为6.01-7.74%。

  • 中原集团至2020年将开设3000个E-Coffee咖啡店

    越通社河内——越南着名的咖啡公司——中原集团力争至2020年将E-Coffee咖啡店数量提升至3000家。其后,该集团计划将特许经营连锁店推向海外市场。

    中原集团代表透露,E-Coffee与该集团正在经营的中原Legend连锁咖啡店的不同是,E-Coffee采用特许经营模式,针对喜欢外带饮料的中低收入消费者。面积为4至40平方米的每家咖啡店的投资经费为6500万至1.75亿越南盾(约合2800-7500美元)。

    E-Coffee咖啡店于2017年首次开业,不仅销售咖啡,还出售咖啡制作设备。

    迄今,中原咖啡产品已进军全球约60个市场。

    越南的大多数咖啡豆都是罗布斯塔(Robusta)品种,其相对容易种植,对病虫害有抵抗能力。 2018年,越南咖啡种植面积达68万公顷,每公顷产量为2.5吨,出口量达180万吨,出口额达35亿美元。

  • 区块链人才报告出炉:月均薪酬1.6万人民币 京沪深需求大

    近日,区块链再次成为市场热点,该行业的薪酬水平如何?哪个行业和地区对区块链人才需求量大?根据智联招聘1日发布的《2019年区块链人才供需与发展报告》,区块链领域的招聘薪酬近两年持续在1.6万元/月(人民币,下同)上下波动,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软件工程师是招聘需求最多的岗位;从地域来看,区块链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深圳,其次是上海、北京。

    平均招聘薪酬16317元

    报告显示,区块链相关岗位的招聘薪酬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或许也是其人才吸引力如此之大的关键原因。但从变化趋势看,与全行业平均薪酬的持续增长不同,区块链领域的招聘薪酬近两年持续在1.6万元/月上下波动。

    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区块链招聘人数数量TOP10职位中,热门岗位软件工程师平均招聘薪酬为16008元/月;销售代表平均招聘薪酬10094元/月;高级软件工程师平均招聘薪酬23606元/月。其中合伙人平均招聘薪酬最高,为75975元/月,位居薪酬榜首。除此之外,其他高薪岗位多为高级专业技术岗,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岗等通用岗位也开始成为行业高薪聘请岗位。

    招聘需求以技术和销售类岗位为主

    对于真正将区块链技术或产品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报告显示,从行业分布看,2019年三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和计算机软件行业对区块链人才的招聘需求占所有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7.14%和14.45%,占需求主流。需求前十的行业还包括IT服务、基金/证券/期货/投资、教育/培训/院校等。

    报告显示,在招聘需求中,软件工程师是需求最大的岗位,占比7.89%。其次是销售代表,占比6.6%;高级软件工程师占比3.93%,可见技术类岗位是企业揽才的第一目标,其次是帮助公司实现盈利的销售团队。

    报告指出,从供给端看,区块链领域求职者以Java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技术类人才为主,与需求端对比,供给端的技术类人才占比较高,而销售类人才占比较低,可见区块链领域并不是销售人才青睐的工作土壤,一方面这一领域成熟的商业模式还不多见,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和知识门槛较高,入行的难度也比较大。

    深圳区块链招聘需求大

    报告显示,从2019年第三季度区块链招聘需求的城市分布来看,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与人才求职城市分布对应,且人才供给明显更集中在一线城市。

    2019年三季度,区块链招聘需求城市分布中,深圳、上海、北京位于第一梯队,招聘人数占比分别达到21.07%、16.07%、13.9%,广州和成都紧随其后,分别占比5.79%、5.34%。其中深圳招聘需求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5.06个百分点,赶超北京,位居第一。

    报告分析称,深圳区块链发展确实走在前列,2018年8月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开出,深圳作为区块链技术最先落地应用的城市,经过一年的发展,其在区块链技术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开始凸显。

    从供给端看,区块链领域的求职者主要集中于北京,但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却是深圳,其次是上海,城市间的供需存在错位,但京沪深三地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条件都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人才的流动也比较便捷。

  • 年纪越大 投资越保守?

    中年智富

    随着年龄增长,多数人的投资选择往往会越趋保守,可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且看看财务专家怎么说。

    财务顾问一般会告诫年纪大的投资者不要冒险投资,因为年纪不允许他们犯错。20多岁时犯了错,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追回损失,但是到了50多岁,一旦犯错就只有几年的时间去弥补。基于此,多数人的投资选择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保守,因为害怕一时失足连老本都没了。

    Fundsupermart投资顾问及客户服务助理总监凌国伟说:“退休人士是否应更保守因情况而异。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写道,退休人士其实可以承担更多风险,因为他们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基本需要,已经没有其他负担。”

    如何在风险资产与安全资产之间配置投资,长期以来有一个公式——用100减去当前年龄(100 – X),得到的便是应有的股票配置比重。

    例如你现在40岁,按照公式计算,你可承担的风险是100 – 40 = 60,意味着你可将60%的资金配置在风险资产(股票),其余40%可进行保守投资(储蓄及债券)。如果你55岁了,你的风险资产配置不应超过45%(100 – 55 = 45)。

    然而,这个沿用了几十年的公式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似乎不太适用。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利率一直处于历史低位,20年新加坡政府债券(SGS)收益率也不过略高于2%,若按照这个公式分配投资,把过多资金配置到债券,可能无法达到想要的回报率,需要把更高比重的资金配置到能带来更高回报的风险资产。

    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环境,一些人将这个公式改良为125 – X,即使到了55岁,还是可把多达70%(125 – 55 = 70)的资金投入股市。

    当然这只是很笼统的公式,年龄不是唯一决定风险承担能力的考量,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两个同样是55岁的人,一个可能负债累累,另一个可能已累积足够财富随时可退休,因此配置投资须按照自身的情况调整。

    再说,风险资产也分等级,笼统地将资产分为两类(风险资产与安全资产)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凌国伟指出,如何配置投资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如果你的生活需要每天拨出许多现金,那保守的方式或许是正确选择。”

    他认为一名退休者的平衡组合,股票占比可在25%至30%之间,但没有硬性规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渣打银行财富管理投资策略总监谢伟泉认为,退休人士倾向保守,多数保守策略会持有少于30%股票,“在渣打银行,我们的保守模式是把18%配置于股票。”

    退休人士投资三大迷思

    以下是准备退休和已经退休的投资者,对于投资选择常有的三个迷思。

    迷思一:应避开股票

    应不应该选择股票、选择多少股票,其实视风险承担能力,以及投资目的而定。

    谢伟泉表示,股票可带来不错的收入,可以作为退休规划的一部分,但股票波动较大,因此必须与分散投资策略互相配合。

    另外,并非所有股票都一样,总有适合保守型投资者的股票,例如优质的派息股,在享有丰厚股息同时,也可从股价升值中获益。由于最近投资市场的收益率低迷,收息股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凌国伟表示,这些公司的派息不俗,退休人士应该把焦点放在增长和派息,同时享受资本升值与收入。

    然而,往年派发20分股息的公司,并不代表它接下来也会派发同样的股息,这是投资者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过去一年多,胜科海事派发的股息便减少了。去年5月,它派发的股息是每股8分,今年8月底,它的股息减至每股1.5分。

    迷思二:债券都是好的

    教科书上说,债券相对于股票是较安全的投资工具,在一个投资组合中,债券可扮演避险角色。然而,这套理论与现实渐行渐远。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债券投资同样出现巨大亏损,股债平衡型基金也全盘皆亏。

    再说,债券分很多等级,不一定全部都安全,例如被称为垃圾债券的高收益债券,它们的票息率虽高,但违约风险也很高,投资者得不到应得的票息事小,损失了本金事大。一些原本看起来好好的高评级企业债券,也可能会因公司所属行业衰退,或公司出现问题而沦为垃圾债券,不小心买到下一个来宝或Swiber,可能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

    迷思三:年金一定要买

    年金(annuity)是一种收入保障,确保投资者在退休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定期得到一笔派发;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便是一种年金。

    年金并不便宜,要得到有意义的派发,就得投入相当巨额的款项,否则每个月若只能得到一百几十元,对帮补退休收入作用不大。如果没有10万或20万元的闲置资金,无需勉强购买年金。

    对于不擅长理财的人,年金的帮助比较大,如果你属于挥霍型,建议你通过购买年金把用于养老的储蓄锁住。但如果你是有纪律的储蓄者,而且自喻为巴菲特,那大可DIY,把原本要用来购买年金的资金拨到一边积极管理,省下付给基金经理的管理费,回报率应该会比市面上的年金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