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I向下、PPI向上 通缩忧虑不散货币政策难收紧

受高温及降雨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维持涨势,但鲜果和猪肉等肉类价格涨幅回落,带动中国8月CPI同比涨幅自上月触及的三个月高位回落。未来随着南方洪灾影响的季节性因素进一步消退,CPI将重回下降通道,而PPI随着需求的改善,未来会进一步向上修复。

CPI向下、PPI向上,其实也反映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即供给改善优于需求复苏,需求整体依然偏弱。至于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正在从疫情时期超宽松状况向正常化回归,并非进一步收紧,未来走向将更多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通胀整体符合预期。CPI往下走,PPI往上走,前者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后者降幅收窄主因国内复工复产进一步提速;预计未来PPI降幅还会进一步收窄,四季度有可能转正,”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评价称。

他认为现在的货币政策不能说是收紧,但明显开始正常化。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就业改善,货币政策开始退出疫情期间的超宽松状态,这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紧缩。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和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相符,自上月触及的三个月高位2.7%回落,主因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涨幅回落。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2%,非食品价格上涨0.1%。

统计局并公布,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亦和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上月为下降2.4%。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中指出,受高温及降雨天气影响,8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扩大3.8个百分点;而猪肉供给有所改善,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2.6%,但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33.1个百分点。

当月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4.4%和9.7%,涨幅均有回落;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6%和0.9%,为近三年来首次下降。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继续下降19.8%和12.4%,降幅均有收窄。

“此轮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宽信用背景下货币和社融出现较快增长,但并未传导到价格上。水灾叠加农产品供给的特性带动食品类价格上涨,可以说,这种结构性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称。

他认为,PPI持续下跌,本质上2019年下半年以来产能过剩效应的持续发酵,疫情期间,政策更多地是作用于供给端,防止了企业大规模倒闭,但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预计PPI整体价格走势仍然疲弱。

需求不足带来通缩压力

中国8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今年前八个月核心CPI同比涨幅也只有1%,而2019年和2018年全年核心CPI分别为1.6%和1.9%。

“预计后续CPI仍将继续回落,四季度料将在2%以下波动,通缩压力加大;PPI受国内需求和国际大宗商品下行双重压力制约,反弹乏力,预计仍将在负值区间徘徊更长时间,通缩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

章俊认为,核心CPI处在低位,但还是正值,还不能说是通缩。当然,核心CPI可能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但目前还不需要货币政策去做出反应。

“目前货币政策其实是正常化,并不是收紧。而且正常化之后,依照目前的通胀水平,货币政策其实也难以进一步收紧,而是会维持合理力度的操作,”他指出,现在强调货币政策要有灵活性,而且鉴于海外不确定性,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保留一定前瞻性。

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着眼服务实体经济,要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

张一认为,价格从来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但价格持续疲弱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目前的政策力度是否足够,在内需不稳的情况下,过快紧缩货币政策是否会导致四季度后经济面临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进行了1,200亿元人民币七天期逆回购操作,为连续第三日净投放,三日累计净投放规模达2,200亿元。业内人士称,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高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维持较高水平,有助于平抑二级市场的担忧情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