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外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参考借鉴

宁波市气象局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局、省局的各项重大决策与战略部署,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八大”特色气象中心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全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宁波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积极发挥气象保障作用。

一、强化服务,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综合效益。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对于全年出现的寒潮、强降雨、强对流、台风以及罕见的多雨寡照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做到严密监测、精心分析、滚动预报、及时预警、广泛服务。圆满完成在宁波登陆的“凤凰”台风的预报服务工作。2014年市气象台共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194期,预警短信641次共计120万条,预警信号146次。全面履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责,9次发文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积极推进城市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深化大气环境应急服务。大气成分、雾霾等纳入常规气象要素业务服务流程,形成分县分区域的业务化系列化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产品。发布72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48小时AQI客观预报,制作有关霾的月、季、半年和年度监测报告。向市政府报送《宁波空气分阶段达标及相应措施研究报告》。开展城市热岛效应评估,完成宁波、余姚两地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分析计算。开展“五水共治”气象保障服务,积极推进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初步开展城市积涝监测预警,完成市三区和2个县的易积涝点普查。

不断深化农村气象服务“两个体系”。连续6年实施气象为农(为民)服务实事,多次获市领导批示肯定。慈溪市被中国局认定为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奉化市溪口镇和慈溪市掌起镇被认定为标准化气象服务为农乡镇。认真做好“三农”专项建设工作。深化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慈溪大棚小气候观测覆盖全市主要农业园区。继续加强人影作业能力和作业安全建设,新增火箭增雨发射系统6套。组织开展人工增雨实弹演练。开发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完成宁海人工影响天气常态化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巨灾保险试点气象服务工作。市局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全力推进“八大”特色气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专业专项服务。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下属各县(市)区分别建成旅游、城市、环境、农业、渔业、港口、海水养殖和生态气象中心,初步形成业务能力,实现产品共享。

二、融入改革,大力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

大力推进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新机制。会同市政府应急办、市教育局共同起草《宁波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宁波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于12月1日正式实施。参与《宁波市特殊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的制定工作,确定8类特殊天气预警指标。继续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市政府下发《宁波市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完成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一期建设,建成市县合一的预警发布平台,实现新“一键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与应急办、海洋、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全年共与相关部门会商48次。

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融入政府“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对本部门主要职责进行了全面梳理,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全市气象部门权力清单。完成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制定工作,完善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开展部门责任清单的编制工作。及时跟进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落实气象安全准入标准。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审批提速在70%以上,审批事项中心进驻率和窗口现场办结率均为100%,提前办结率99%以上。气象窗口连续四季度获“示范窗口”称号。下大力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气象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

依托社会资源,发展气象服务社会化体系。市气象学会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质。慈溪公共气象服务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清单。与华数合作,借助华数机顶盒民生平台,推出气象信息和气象预警的发布服务。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展智慧城市“气象通”服务。借助高速交警支队APP发布道路气象信息。利用广电、民政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百场科普电影下乡、气象科普进社区等活动。

三、提质增效,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统筹推进自动化气象监测体系。2014年新建大气电场仪20套,新建和升级15个负氧离子站点,新建宁海、象山、镇海、余姚、慈溪、奉化、石浦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完成全部9个县(市)区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系统建设,镇海气溶胶激光雷达系统投入试运行。全部台站完成新型站安装,所有国家站完成自动雪深仪安装。50%的区域自动站完成标校工作。启动海雾观测系统建设,完成能见度仪和毫米波雷达的安装。积极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初步实现社会气象探测设施全共享和气象综合监测显示“一张图”。浮点运算能力为29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投入业务使用。

着力推进气象重大项目建设。市长卢子跃、副市长林静国对做好气象现代化工作作出批示。“宁波市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二期工程”全面进入分年度实施阶段,市局本级气象综合探测试验基地完成“三通一平”施工,雨雪冰冻观测项目落实财政建设投资。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开展了“十二五”总结以及“十三五”需求分析、学习调研和初步思路草拟工作。

继续拓展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做强做大中国气象频道,做好中国气象频道网上直播、手机直播、IPTV气象专区新媒体发布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演播室建设。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完成宁波气象微信和腾讯微博“宁波预警发布”的申请。所有县局都建立微博微信。与移动电视公司签署气象信息发布协议,规范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召开气象信息发布会9次,提供新闻通稿27次。

四、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气象核心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宁波新一代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完成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市级平台切换和县级业务平台的开发对接。优化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系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建成面向政府部门的气象信息实时共享平台。加快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主动推送气象服务。完成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气象私有云业务平台,应用到电力气象等专业服务领域。

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区域数值预报释用技术已在IBM高性能集群系统上正式运行。开发了社区预报、AQI指数预报、霾等级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颗粒物浓度预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延伸期降水和降温预报、气象干旱监测等产品。建立港口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街区临近降水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强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先后修订出台了《宁波市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和《宁波市气象局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14年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再创新高,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数为历年最多,有7个项目在市县两级科技管理部门立项,18个项目列入市气象科技项目,1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成功。气象科技项目及时转化得到应用,7个项目完成科技成果登记,7个项目结题验收,多个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2个项目分获省气象科技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二、三等奖,1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篇,其中3篇为SCI(SCIE)收录。1篇论文获市学术大会论文一等奖。市局成为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首批成员。

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人入选中国局“百名首席预报员”,2人被评为正研级高工,2人入选省局首批“百人工程”,10名高工入选市科技委评审专家库。继续实施“612”人才工程,确定33人为第二轮人选。市县联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新组建创新团队10个,46名县局骨干选拔为创新团队成员。制订出台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正研级专家管理办法和加强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全市气象行业天气监测预警职业技能竞赛和防雷检测技能大赛,6人获宁波市技术能手称号,组队参加全省竞赛,分获团体第四和团体第二的好成绩。

五、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加强作风行风建设。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三严三实”学习贯彻工作。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组织开展“机关干部读书月”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实施党员锋领指数考评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落实党务公开、党内重要事项票决制、“公推直选”等制度,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继续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局扎实开展了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成功举办全市气象部门第十九届职工运动会。积极参加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开展第27个“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表彰职业道德标兵6名。

持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研究制定《宁波市气象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的实施细则》,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报告制度和市县主要负责人向当地纪委汇报工作制度。市局纪检组先后走访各县(市、区)纪委,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加强巡查和走访工作。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各项规定。做好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的专项治理。持续深入加强行风政风建设,严肃各项工作纪律,提高机关效能。积极开展科研(课题)项目廉政风险防控,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统筹推进科学管理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局、省局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制定《宁波市气象局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提质增效年”和“贯彻落实年”活动。加强网络民生问效工作,获政府表彰。切实加强预算财务综合管理,积极配合财政综合监管,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统筹做好安全生产、保密、维稳等工作。

宁波市气象局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坚持以提高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强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努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作出气象新贡献。主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努力做到重大气象灾害与次生衍生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信息传播快速,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不出现失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与各级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加强履职,进一步发挥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推进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基于气象灾害预警的公民规范化应对的指导性规则。做好与《特殊天气劳动保护办法》、《宁波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相衔接的气象预报预警。全面贯彻落实《宁波市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提升中国气象频道(宁波应急)服务能力,明确定位,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和覆盖面,打造防灾减灾应急服务新品牌。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发布手段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融入各部门减灾示范社区、智慧社区创建,融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手段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运维。推动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效能考核。

二、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全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以“八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做精专业服务。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利用“一站二微”等新媒体积极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发展智能化气象服务,努力让城市管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方便。继续推进气象服务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创新多元化的服务载体,进一步做好发布渠道的建设和拓展工作,切实发挥现有发布渠道作用。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水平。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深化面向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针对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循环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和防御规划编制。积极发挥宁波市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作用,进一步提高关键农时季节、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气象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研究部署台风、暴雨、洪涝、暴雪、雷电、龙卷风、冰雹等重大气象灾害的保险工作,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建设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相关部门气象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和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等“四员”队伍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激励机制。

深化城市“两个体系”建设。主动融入生态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与海洋、交通、电力、城管、环保、卫生、教育、旅游、交通、广电、民政等部门合作,增强部门会商联动能力,形成业务化的互动机制。加强积涝、雾霾等城市主要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建设。推进企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服务需求的调研,建立常态反馈机制,加强服务效果评估工作。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市建设和“五水共治”气象服务。加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的影响评估,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继续做好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空气质量预报。切实发挥气象工作在“五水共治”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省局要求推进“县域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加强人影作业能力建设,适时开展人影作业。

三、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服务。深入推进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启动雨雪冰冻项目建设。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二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推进市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二期项目立项。完成省级灾备中心方案编制并启动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稳步推进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以区域数值预报动力释用技术为抓手,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大力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强化综合观测业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着力提高观测质量和效益。做好部门共享资料的融合,完善气象综合监测显示“一张图”。加强市级监测保障工作,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资料质量。做好乡镇视频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根据中国气象局要求,做好国家天气观测网台站遴选和台站分级管理。严格执行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制度。完成宁波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总结和评估。

加快完成“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和收尾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项目。完成市局本级气象综合探测试验基地的主体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奉化观测基地、慈溪预警业务用房、雷达站综合维修工程和石浦站绿化环境综合改善等建设,抓好鄞州综合探测基地主体施工,启动余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积极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总结评估,组织开展市县两级气象“十三五”规划编制。积极参与地方“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将气象发展重点内容纳入各级政府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作用,围绕“八大”特色气象中心建设和预报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气象科研攻关。做好毫米波雷达海雾探测、透射能见度等设备的外场试验和方法研究。以市台作为市协同创新成员单位为载体,积极开展跨部门科技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气象部门和省、市、县地方科技项目。力争年内新开展市级地方科技项目不少于2个,各县(市)区局新增或在研地方科技项目至少1个。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工程、创新团队的人才聚集和培养功能,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对“612”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的跟踪培养,推进优秀年轻业务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基层台站挂职、任职。建立开放性用人制度,发挥高级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创新团队考核评比,完善与岗位业绩紧密相连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培训、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优奖励等各类资源向业绩考核优秀的个人和团队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遴选培养一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提升我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能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出台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利用远程教育、社会资源等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四、着力深化气象改革

稳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气象业务体制,统筹优化市县两级业务布局和职责分工,提升气象业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新一代智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优化为抓手,在市县业务分工、流程衔接、信息共享等方面更好地与中国局和省气象局要求相衔接。完善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无缝隙的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体系。市级业务中心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发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在项目管理、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中的作用。

密切跟踪落实国家各项改革。密切关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依法理财和预算管理意识,扎实推进部门综合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制。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制度执行,严格资金监管,确保财务运作安全规范,不断提高各类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完善宁波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的运行机制。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及完善工资制度相关工作,继续稳妥推进县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五、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积极推进地方气象立法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气象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积极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宁波市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加强市县两级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探索建立与相关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能。

提升依法履行气象社会治理能力。修改完善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公布各类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完成部门责任清单。做好气象(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调整和衔接工作。继续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推进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和完善气象网上办事大厅、网上服务平台。做好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

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突出抓好局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事业发展重点目标、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等的落实。改进目标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重点解决不落实、难落实问题。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气象政务、党务、局务公开水平。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继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六、全面加强部门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把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进一步精简公文数量,提高公文质量。强化会议管理监督,提高会议质量效率。厉行勤俭节约,持续反对“四风”,确保三公经费继续下降。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各级党组(领导班子)要统筹谋划,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强化党组(领导班子)责任担当,细化主体责任,建立责任台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党的纪律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做好审计结果整改落实,严肃整改问责。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严格执行《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员发展与管理。建立健全党建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领导班子和气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县局党组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县局党组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党组工作规则。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历练,加大干部上挂下派工作力度。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做好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整改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加强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

继续加强气象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气象部门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以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与人民气象事业70周年为契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学雷锋”活动,宣传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气象宣传、安全生产、保密、维稳等工作。

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氛围。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工会组织的岗位建功平台,积极开展行业技能竞赛等岗位建功活动。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更好地服务老干部,凝聚老干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氛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