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市看日企的“有技术无经营”

日本股市正在复苏,日经平均股指的上涨幅度近期在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中排在前列。由于关注目光久违的聚焦于日本股票,因此市场相关人士间谈论的对日本企业的消极评价也尤其令人担忧。他们提到的就包括“有技术无经营”这点。这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是“有技术”。开发出锂离子电池的旭化成名誉研究员吉野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人常被讽刺为喜欢横向比较,但科学家却具有独创性。日本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进入本世纪后达到18人,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如今,每10位诺奖获得者中有1人以上是日本人(包括美国籍),日本已成为诺贝尔奖大国。

要了解技术积累的雄厚程度对支撑产业竞争力有多重要这一问题,观察至今仍没有自然科学领域诺奖获得者的韩国的反应即可一清二楚。

“‘克日(克服日本)’之路依然遥远、艰巨”,韩国报纸《朝鲜日报》对吉野获得诺奖如此评价。锂电池是韩国寄希望于今后增长的产业,但核心零部件很多为日本制造,据称没有日本的技术,生产也无从谈起。由于日本7月以半导体材料为对象加强对韩出口管理,这才刚刚令韩国认识到尖端零部件依赖日本的自身的脆弱性。

该报还介绍了通过半导体和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研究获诺奖的过去的日本人。分析称,对基础技术的长期投资以及付出毕生精力钻研一个主题的研究人员的“工匠”精神是技术实力的源泉。

在市场上出现对日本企业“无经营”的质疑,正是因为日本虽然拥有令世界羡慕的技术,但股价却一直逊色于世界。也可以说金融市场上存在认为“经营者并未将技术和增长充分联系起来”的不满。

显示经营因素导致股价下跌时采用的指标是“股价净值比(PBR)”。该指标以倍数显示股价在多大程度上高于资本金等净资产。其反映的是股票市场的期待,即经营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价值。

日本截至9月底,全部上市企业的50%的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投资者非但没有期待,反而感到失望,认为“如果维持目前的经营,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因此希望企业解散,将钱还给股东”。不仅如此,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的日本上市企业的比例以2017年底的34%为最低点持续上升。

虽说是市场的声音,但归根到底是基于财务状况和股价的类推。但是,日本令人失望的企业多于各国的事实不容忽视。观察不含日本的6个主要国家,股价净值比低于1倍企业的比例处于德国的27%和加拿大的49%之间。

9月以后的日本股价走高是因为此前行情下跌导致低估的股票被重新买入。由于低估,如果经营者进一步显示出以拥有的技术提升收益的前景,买入或将持续。

围绕企业的技术,在股票市场正在发生激烈的攻防。为保护涉及安全保障等的日本企业的技术,日本要修订《外汇和外国贸易法》,以严格审查来自外国投资。认为这是官方的过度反收购举措,感到警惕的外国投资者很多,在详细的结论尘埃落定之前,“日本政府VS外国资金”的走向受到关注。

但是,笔者还注意到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拥有技术但却放任股价下跌,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日本企业的行为。个人认为在获得政府保护之前,将技术变为收益,将股价推高到令收购者感到犹豫的水平,自己保护自己,这或许才是上市企业应有的姿态。

日本也有成为榜样的企业。例如村田制作所,据称,如果没有该公司掌握全球份额40%的积层陶瓷电容器(MLCC),美国苹果智能手机的大量生产也将变得困难。

浜松光子学(Hamamatsu Photonics)竟然3次成为诺贝尔奖的背后的功臣。采用其主力产品传感器的实验设施为“希格斯玻色子”和“中微子”研究作出贡献,使相关人员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两家企业均将技术变为盈利能力。在过去10年里,村田制作所股价涨至3.9倍,而浜松光子学涨至3.5倍。现在的股价净值比分别为2.3倍和3.1倍。大幅高于近期日本东证主板(1部)上市企业平均值的1.2倍。

实现与技术相称的股价的日本企业是否会增加?留给经营者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股价持续低迷,“最好让擅长经营的外国企业来使用这些技术”——这种要求日本企业卖身的声音或将在感到不耐烦的股东之间加强。

在市场相关人士之间,还留有受到“有技术无经营”困扰的记忆。那就是夏普的结局。夏普借助“制造能被模仿的产品”这一创始人精神提高技术,不断推出独创性商品。但是,最后由于对液晶电视的过剩投资这一经营上的失败,未能将技术变为收益,2016年被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收购。

吉野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显示出日本的技术大国面貌。日本《外汇和外国贸易法》的修订问题正在点燃如何保护日本企业的技术的讨论。不管对投资的股东来说,还是对接受投资的经营者来说,重新追问技术和股价的关系的机会都已经到来。

“那家企业是否具有值得保护的技术”、“如果拥有技术,经营者是否将技术与收益联系起来”,还有“如果已经联系起来,如何解释如今的股价”……这些或许都将成为被追问的内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